社会是无数个小团体的总和,每个人都在这些团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这也意味着没有人能逃脱社交,完全跟社会脱节。可以说,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际。交际能力,大概是父母最希望孩子习得的能力了。
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左右逢源,拥有强大的社交能力,但一另方面家长又害怕他们会被人伤害、孤立。
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潮,因为不是所有人生下来就能够八面玲珑。如何在社交圈里得心应手,都是需要一点一点探索的。
因此,在孩子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被“孤立”的状况。
有的家长会觉得不以为意,觉得这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罢了,将这件事情轻轻揭过。
而有些家长却对此担忧不已,生怕自己孩子会因此变得自卑敏感、再也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。
这些家长处在两个极端,一个丝毫不在意,一个却在意得过了头。
实际上,这些都并没什么用,怎么解决这个问题,才是家长最应该考虑的事情。
一、为什么会被孤立?
孤立其实也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孩子自己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融入别人的团体,才导致他被孤立,还有一种是别人恶意的排挤。
后者的程度可轻可重,重的话就有可能触及校园暴力的范畴了。
因此,当孩子说出“没人和我玩,他们都不理我”的时候,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被孤立,到底是孩子身上的原因,还是别人的原因?
搞清楚之后,才能对症下药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二、怎么解决?
关于孩子自身问题导致的被孤立,其实可以分为四种情况:
1、以自我为中心、自私自利,习惯争强好胜的孩子。
2、自卑内向,有社交障碍的孩子。
3、喜欢打小报告、表现欲强烈,攀比心重的孩子。
4、孩子本身没有积极性,不会主动地融合。
这四种孩子在一个团体中都是被排斥的对象。
如果是第一种那么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,因为孩子的性格明显已经出现了偏差,不及时处理就不是被孤立这么简单了。
至于那些有社交障碍的孩子其实也分轻重,轻度的社交障碍可以通过家长、老师的引导,让他慢慢放开自己,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团体。
但如果是重度,就需要家长及时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做疏导,积极配合治疗,让他早日走出自己的世界。
第三种其实跟老师的不当引导多多少少有些关系,无论什么年纪,学生都会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崇拜心理。
因此,想要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,得到表扬也是正常的表现。只不过,这种暗示会让孩子的思想走进一个误区,认为打小报告就能得到老师的喜欢。
这一点,需要家长跟老师进行交谈,让他不要再有这样的暗示。同时,也要慢慢引导孩子,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。
当然如果真的是孩子发现了比较恶劣的行为,那当然是要告诉老师的。倘若他的朋友因为这个而排挤他,那么家长就可以跟他的朋友沟通。
最后一种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较常见了,其实刚开始发生的时候,通常都是一些小问题。
比如说三个人的团体,其中两个人喜欢玩滑板,于是经常约另一个人出去玩。但是他以不想学或者没时间为由经常推拒,时间久了,人家也就不想约他去玩了。
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,却发现自己好像被排挤在团体之外了。
就像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孩子没有主动去融入到团体之中,而且人家也没有说彻底将他排挤出去,只是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不再邀请他了而已。
如果孩子想要参与其中,那么家长可以鼓励他主动要求参加到他们的活动当中。只要他愿意主动,另外团体的人一般是不会拒绝的,这个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。
再说因为别人恶意排挤而导致被孤立的情况。
如果说自己孩子在性格上确实没问题,但是因为别人恶意造谣或者故意拉拢别人对他进行排挤,那么家长一定要及时找学校沟通和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。
告诉他有些人没必要深交,保持一颗平常心,必要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在他身边保护他。
在这些恶劣事件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时,及时将它扼杀在摇篮里,不要让它转变为校园暴力,那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。
必要的时候,家长可以转学处理。
有人说父母就像是消防员,孩子哪里出问题了,他们立马就去解决。事实上也是如此,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,家长没必要过分担忧,但也不要不当回事,积极应对、正确处理,才是王道!
来源:齐姐育儿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