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么一个心理学知识,大家可能有听说过,叫作"南风效应":说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,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。一开始,北风选择吹出了刺骨的冷风,想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。但是行人却因为害怕寒冷,所以裹紧了大衣,奈何北风如何努力,都没能达到目的。
轮到南风,与北风不同,它选择呼出一阵暖风,伴随阳光的滋润,让行人感到周身暖腾腾,不多时便惹出了一层汗,脱下了大衣。这就是经典的"南风效应",之所以会给大家再次提及这个理论,与我们今天要讲的育儿知识有联。
一般来说,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难免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,选择用训斥的方式达到管制孩子的目的。而确实,这样的方法效果立竿见影,所以成为一些家长的惯用方法。可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注意到,孩子慢慢的在被"吼"之后,选择了沉默。
在这个沉默的时间里,孩子都的内心都在想什么呢?也许当你知道答案后,会选择不再"吼"孩子了。
一:语言就似一把无形的"刀"
我们以为打孩子才会伤害孩子,却不知道语言上的伤害,同样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。要命的是,这种言语上的伤害,在我们的日常教养中,大量存在,且日久经年重复发生着。
语言,真的就似一把无形的"刀",留给孩子们心灵上的伤害。
蒙台梭利曾说: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。心理学上也认为,任何一种心理疾病,追根溯源,都是童年时的创伤。
家长们轻视了语言所造成的危害,时间久而久之,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,将会是难以估测预料的。
二:孩子沉默背后的真相
在知乎上搜索关键词"父母的语言暴力",发现很多在父母"吼式"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自述者,要么心怀恐惧,不知父母下一步会做出哪些疯狂举动;要么畏首畏尾,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。
这不禁让我想起德国经典绘本《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》里的那只小企鹅。
它被父母的吼叫吓得魂飞魄散,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全感,虽然想张口说话,表达心声和需要,但又担心没有人听。
久而久之,只能以"不说话"来回避伤害。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孩子遭遇经历类似,渐渐地,孩子陷入了沉默。
这沉默的背后,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什么样的呢?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:
1.内心已经麻木
有的孩子之所以面对家长的训斥无动于衷,是因为他们已经内心麻木了,这个时候家长的管教也起不到预期效果,达不到教育激励的目的。不仅如此,同孩子之间也存在了沟通问题,产生隔阂。
2.对自我的否定
我问过很多孩子,当他们受到家长训斥后,都会产生怎样的想法。
有一半的孩子是这样回复我的: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么生气?我是不是真的犯了很大的错误?爸爸妈妈是不是不那么爱我了?
各位家长们,请不要忽略孩子内心的敏感程度,他们并不是表面上看着那么"没心没肺",恰恰相反,可能你的一次次训斥,会让他们对自我产生极大的否定。
到后面,自卑、内向、懦弱等负面情绪表达就会由此产生,很难重拾信心和勇气去积极面对生活。
3.爆发前的沉默
有的家长会在训斥孩子的时候,添加一些个人情绪的发泄,这种做法,俨然是把孩子当成"负面情绪垃圾桶"。
他们看着孩子每次在被训斥后也一声不吭,便认为没有造成什么影响,实则不然,这或许是爆发前的沉默。
人都是有情绪的,孩子年龄虽小亦是如此,但他们被迫承受家长的负面情绪发泄,自身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和释放,时间久而久之,终将会爆发。
或许不用等到那个时候,亲子关系就已经出现难以修复的隔阂,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已经蠢蠢欲动。
所以说,家长要是一味的采取训斥等方法去管理教育孩子,最好还是点到为止罢。
三:教育也需要平等与尊重
尹建莉曾说:面对孩子,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,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,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,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。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"人"来平等对待,而不是当做一个"弱小的人"来征服。
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有许多家长忽略了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,不由自主的以威压的方式,企图让孩子选择妥协。
这不是教育,这是一种压迫。
并不是否定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只是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,得到更多的被尊重感,从而自身也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。
一个人,只有受到了尊重与平等对待,才能在更多情况下,下意识的学会尊重他人
所以在教育方法上,家长们要减少训斥,多一些沟通与理解,和孩子之间形成良好轻松的相处氛围,这样更有利于教育效果目的达成。
来源:小鹿妈咪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