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,儿童出现性早熟症状的事件日益受到家长关注,小编也不时收到宝爸宝妈们的提问。
儿童出现性早熟症状的原因是多样且复杂。但由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婴幼儿主要接触的食物来源,常常成为家长们头号的怀疑对象。从10年前开始,猜测奶粉导致性早熟的谣言就不绝于耳,但是事实证明,奶粉最后都是“躺枪”的。
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10年,卫生部曾组织儿科、营养、食品安全、检验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,对奶粉是否可能造成儿童性早熟进行会商,调查结果显示奶粉并不是造成性早熟的原因。为此,卫生部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《性早熟诊疗指南(试行)》的通知,定义判断性早熟的关键点。
事实上,因为奶粉导致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。
首先,目前国内所有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都需要通过国家配方注册,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奶粉才能在市场上销售,配方注册制更被誉为全球最严奶粉标准;其次,除了配方之外,国家对于奶粉配料管理、奶粉包装材料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与规范。根据国家要求,每一批次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出厂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,符合各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标准,监管部门对奶粉产品更是实行严格的月月检的机制,从各方面确保奶粉品质和食品安全。
实际上,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激素水平甚至比母乳还要低,因此,奶粉导致性早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。
家长过度关注奶粉可能存在的问题,通常便会忽视身边的一些潜在导致性早熟的风险。
首先,出现性早熟症状并非等于性早熟。女婴的卵巢在出生时已具备分泌雌激素的功能,部分正常女婴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下,乳房发育增大,被称为“小青春期”,大多发生于6个月到2岁。此时,如果乳房直径一般不超过2-3厘米,而且不会进行性增大,不需任何治疗,这些性早熟症状数月后自行消退。
其次,外部环境导致性早熟也经常被忽略,环境污染,特别是洗涤剂、农药及塑料工业等物质及降解产物,都能够产生一系列造成内分泌干扰物,导致儿童过早发育。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教授钟燕曾指出,儿童性早熟可能是外部环境因素,比如长时间看电视、开灯睡觉等光刺激。另一方面,儿童超重或肥胖,会增加儿童性早熟风险,这方面女童高于男童。
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、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芳教授就指出,门诊中多次出现儿童因将避孕药当糖果吃,导致性早熟的情况。
对于出现性早熟症状,准确的诊断和处理是十分重要。例如,很多女婴和女童发生性早熟的原因,80%到90%属于自身中枢性的,如果找错了原因,会耽误及时和恰当的处理。国内儿科内分泌学的权威罗小平教授曾指出,目前国内有些普通儿科医生在这方面经验还不足。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,出现类似症状时,最好到儿科内分泌专科找有性早熟诊治经验的专家寻求专业指导。
来源:崔玉涛的育学园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